首页 > 新闻动态 > 萍城往事

敖桂明 || “莫奖大成,朱言不虚!”

作者:上栗招商 更新时间:2024-11-18 点击数:

 大唐布衣子 敖桂明鼓咙胡
 2020年08月19日 21:03
图片


2012年10月11日晚北京时间19点左右,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其新闻公报给出的获奖理由称,“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官世界。”“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于此,莫言成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而我们萍乡籍全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向前成了中国最早预测莫言必获诺奖的第一人。


图片

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致辞现场

 

10月11日晚,笔者通过电话和短信采访了作为莫言好友和权威研究者的朱向前先生。

 

朱向前先生祖籍萍乡,其父母分别为我市宣风和下埠人。教授、文艺少将,研究生导师。解放军艺术学院原副院长(现任院长为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已发表和著述的文学评论集达十多种,主编的《中国军旅文学50年》堪为当代军事文学研究的里程碑,2004年以《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他自己也以其文学评论的成就兼任“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评委和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图片

朱向前与莫言相谈甚欢


当晚朱向前先生正在宜春宴请来自上海的作家、《新民晚报》“夜光杯”资深编辑曹正文先生,席间,朱向前突然收到解放军艺术学院党委常委、院务部部长郭瑞给他发来的信息:“朱副院长,您在二十年前的预言今日真的应验了。莫言果不负您望,可喜可贺!”与此同时,军艺毕业在解放军总装备部从事理论工作的学生张倩也发来信息:“莫言师兄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的第一反应是,是老师您最先发现其作品艺术价值的,必须第一时间给您发个短信分享喜悦,祝贺莫言,祝贺军艺文学系。”


图片

莫言(左)、徐怀中(中)、朱向前(右)

 

向前先生大喜之下,豪饮数杯。他在电话中告诉我,他与莫言于1984年同时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中文系,同为著名军旅作家徐怀中的授业门生。当年的朱向前也曾主攻文学创作,两篇作品都曾入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中篇小说评奖。但他后来果断转型从事文学评论。同窗两载,他与莫言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莫言的入学报考作品《民间音乐》曾使他迷恋不已,从此,他几乎遍读莫言的每一部作品,并把这种热爱转变为具体行动。他在文学评论集《红黄绿》的后记中自述:“终于有一天,我走到隔壁对伏在案子上的那个平阔的后脑勺说:莫言,我要研究你。他(莫言)转过身来小小地吃了一惊之后,便愉快地把一摞包括处女作在内的作品资料端给了我。”在莫言暴得大名的“红高粱”发表之前,他就完成并发表了国内最早的一批对莫言作品的评论文字。

 

图片

朱向前自度打油一曲寄莫言,曰:“二月二,龙在田;二月三,龙腾渊。毕业卅载再会面,师徒旧地忆当年。谢师恩,言莫言;赞管兄,说向前。掌声笑声连呼喧,侃出一片艳阳天。魏公村,桃花潭,孤帆远影天际悬。《言莫言·自度曲》2017年3月1日与莫言学兄为怀中师重回魏公村讲座站台有记。岁次丁酉桃月谷旦,袁州朱向前。”


后来,朱向前留校任教,专事教职,更有机会和时间对同窗好友莫言及其作品展开持续的研究和评论。在评论界,他不仅是全国第一个评论莫言作品的评论家,而且用力殊深,影响尤大。还是用作家莫言自己的文章来说明吧。在一篇写朱向前的《部长·教授·批评家》的散文中,莫言以他惯有的语气如是言:“我大概可以惭愧地说,朱向前的文学批评是从批评莫言起步的。朱评莫氏早期创作的《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深情于他那方小小的‘邮票’——莫言小说创作漫评》等文是他这个时期的批评样板。作为原作者,读了这种解剖麻雀般精确的文章,也感到受益浅。又后来,他的那篇长达4万字的《新军旅作家三剑客’莫言、周涛、朱苏进平行比较论纲》的大块文章发表,在批评界乃至文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为这篇文章中涉及到我,所以认真地阅读了。在军事文学的领域内,从作家的出身入手来研究作家的创作,以作家的出身为依据来比较作家的创作,是朱向前的一大发明。毫无疑问,朱向前的这篇宏文是才气横溢的,是有胆有识有灵魂的,当然也是对我有启发有教益的,当然也是我赞赏的。”

 

图片

莫言和朱向前词,曰:“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三,母校游。往事历历堪回首,何时更上一层楼。文贵新,人恋旧,宽多友,仁者寿;恩师九秩笔不休,壮志犹能撼山丘。底色浓,音色厚,金戈铁马将进酒。打油词和向前学兄《自度曲》,记丁酉二月初随怀中师赴军艺文学系讲座事。山东莫言。”


研究愈深,朱向前对莫言的才情及其作品的特质愈有把握和体悟。他在冒着“断交”的风险,直言其作品的缺失之余,激赏莫言的小说艺术。早在二十年前,朱向前就曾在军艺课堂上面对听课的学生们大胆预言:“如果中国未来有人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个一定是莫言。”须知,在他的课堂上听讲的学生中,就曾走出了一批如今同样享有盛名的青年作家,如阎连科、柳建伟、徐贵祥、麦家等,后面三位还已经斩获中国文学界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


图片

莫言获2006年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有文字可证的是,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出版后,时任军艺副院长的朱向前以教授和评论家的身份组织了一场作品讨论会,参与者是军艺文学系的六位硕士研究生,时为2006年9月26日。讨论会的发言后来整理成一篇长达二万余字的文章,题为《横看成岭侧成峰关于莫言<生死疲劳>的对话》,收入在朱向前所著《黑白斋读书录》中由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年底出版。朱向前在《引言》中明确宣示:“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莫言的新作《生死疲劳》。莫言是我的同学,是你们的大师兄,尽管他脱下了军装,所写也并非军旅题材,但我们还是乐意关注他的新作。而且他又刚刚获得一项洲际大奖,所以也借讨论这部作品以表达我们对他的敬意和祝贺。我想从莫言新获2006年福冈亚洲文化大奖谈起。这个文化奖旨在表彰‘在保存与创造亚洲独特多样性文化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授予莫言的理由是,莫言以独特的写实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中国城市与农村的真实现状。颁奖词高度称赞莫言,说他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旗手,也是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他的作品引导亚洲文学走向未来’。恰巧,大江健三郎最近也在中国访问,在几个场合都表示,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有人获诺贝尔文学奖,而莫言就是非常有力的候选者。种种迹象表明我早在十年前对莫言终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预言正在一步步接近现实”。

 

图片

朱向前《莫言:诺奖的荣幸》书影


在《结语》中,朱向前又郑重谈到:“刚才有同学谈到一种意见,怀疑现在中国文学界是不是在跟风”——跟外国人的风,跟大江健三郎、跟马悦然的风?对这个说法,我要作一点更正。不错,何止现在,多年前大江健三郎、马悦然就开始看好莫言,跟我们的看法接近。但是我要说的是,如果说‘跟风’的话,不是我们跟洋人的‘风’,而是洋人跟我们的‘风’。早在二十年前——一九八六年,我就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通栏标题的半版文章《深情于他那方小小的‘邮票’》,借福克纳的‘邮票说’来解读和推崇莫言。此后我陆陆续续写过多篇莫言评论,尤以四万余字的《新军旅文学‘三剑客’》的影响为著。应该说,我对莫言的称许差不多就是当时文学界的一种共识。也就是说,莫言首先是中国文坛自己的桃子自己摘,然后才是洋人来摘。大江、马悦然什么时候才认识莫言,起码晚了十年。”


图片

朱向前与莫言同学情深

 

10月4日,笔者与几个朋友一道陪同朱向前再游武功。在去踏看千年原生态红豆杉路上,我就曾与他深聊过莫言及其作品,也正式谈到国内外热炒的莫言“被诺奖”传闻,朱向前表示力挺和看好。我在8日晚上又曾给他发去信息:“真诚地祝愿(莫言)能够成功问鼎!果如此,更加证实了您对莫言研究的前瞻和洞见!”而他在12日早晨给我的信息中则坦荡、自豪地正式回复:“谢谢桂明兄!作为一个评论家,能最早发现并鼓吹一个大师,更并且在20年前就预言其必为中国作家获诺奖第一人!昨夜消息传来,不亦快哉!当即收到不少学生的祝贺短信,并接受《新民晚报》、《解放军报》、《江西日报》、《宜春报》等采访至深夜。”

 

必须说明的是,本文的正题不是笔者所创,恰恰来源于朱向前11日晚发给莫言的祝贺短信,正是这“莫奖大成,朱言不虚”八个字。此间印证了一个作家的潜质和评论家的眼光是何等的巨大和深远!笔者作为一个“资深文学青年”(仿“资深美女”之谓)和萍乡土著,最后在此衷心祝愿朱向前先生和莫言先生创作愈加宏富,情深谊长,如切如磋,再铸佳话。



本文原载《萍乡政协》2012年第5期,后录于朱向前著《莫言:诺奖的荣幸》,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作者简介

图片

敖桂明

■萍乡市政协常委,民进市委委员,市工商联常委,市作协副主席;江西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

■萍乡市大唐幼教机构创始人兼董事长,萍乡市山河水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已出版作品《鼓咙胡》《位卑未敢忘忧国》《傩神传奇》等。









图片

扫二维码|欢迎来耍


关注就是知音,转发就是公益

留言就是发声,打赏就是功德


加入收藏
上一篇:敖竹梅 || 烧灼的天空在争夺光的姓氏
下一篇:敖桂明 || 武功山之夜
返回列表

随便看看

  • 《萍乡人物》之刘洪彪
  • 萍乡人物》之易建强
  • 敖桂明 || 乡贤回乡“搅大江”
  • 敖桂明 || 武功山之夜
  • 《萍乡人物》之叶书麟
  • 《萍乡人物》之罗接发
  • 《萍乡人物》之吴文萍
  • 《萍乡人物》之李性明
  • 《萍乡人物》之吴倩
  • 《萍乡人物》之张理高
江西零柒玖玖网络技术(萍乡)版权所有 赣ICP备12003765号
SiteMap